在大小河流纵横交错、密如蛛网的成都平原,有一条四五丈宽的河流,它起源于温江境内的江安河,自北向南流入双流。经县城西门绕城东转,从熏风塔脚下流过,转向东南,在牧马山麓三河口与北河汇合。人们叫它西门大河。河道沿线不断有地下水补充,所以一年四季水流充沛,从不干涸,冬季一般都有一两槽水(一槽水约一个流量)。河道弯环曲折,平时水流平缓,担负着沿岸的农田灌溉和排洪重任,夏季的水流量则要翻几番。两岸河坎上生长着大大小小的树木、竹林和藤蔓,不少地方遮天蔽日,密不透光。树根穿透泥土,在岸边形成盘根错节的树根网,牢牢的保护着河岸土壤。有的树根则在水中生长,随水飘荡,成为水生动物的安全岛。
由于灌溉的需要,人们在河道上修建了大大小小的堰头(水闸),堰头用条石建成,随时可用木板将水流闸断,使其流向横沟,以便灌溉水田,所以堰头上游随时保持着较深水位,就是冬天也有一人深或更深一些。
由于加工农产品的需要(碾米、磨面、榨油等),人们利用河流的自然落差,每隔三五里,十来里,便建起一座水碾。水碾骑河而建,在碾子的上游河段形成一段深水区,实际上就是一座微型水库。由于河道弯曲,水流时常冲垮一些河岸,形成一些岩腔、岩洞、逥水沱。水流平缓的一侧则形成一些浅滩,各种水草生长茂密,这一切都给各种鱼类的生存、繁衍、栖息、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,两岸众多的小溪、小沟的汇入,给水族们带来了丰富的饵料。鲤鱼、鲫鱼、乌棒(乌鱼)是河中的主要鱼类,还有秤杆鱼、黄辣丁及许多不知名的鱼类,团鱼、乌鱼、虾、蟹随处可见。在没有化肥、农的时代,西门大河真是鱼类的天堂。
夏天,河沿两岸无边的稻田则是巨大的天然鱼苗繁殖场。立夏后,通过农民的辛勤劳作,田中成熟的小麦、菜子、胡豆、苕子等农作物纷纷入仓,取而代之的是插满秧苗的水田。河中的鱼卵随水流入温暖的稻田,随即孵化成鱼苗。由于两岸全是自流灌溉,农民在给秧田灌水时,鱼儿们在河沟与秧田中自有进出,稻田中大量的浮游生物和水草将鱼儿们养得肥肥胖胖,鱼丁十分兴旺。夏秋之际,雨水很多,一场大雨将河沟、水田连成一片汪洋,陆地上的各种饵料进入水中,使得鱼虾们非常活跃。涨一次水,鱼儿们的体重就猛增一次。
立秋后,稻田开始排水,鱼儿们随水回到河中。随着天气渐渐转凉,鱼儿们逐渐游进深水河段,寻找越冬的安全地。经过一个夏秋的生长,新水鱼(当年孵化的育苗)已长到二三两甚至半斤多重,老口鱼(往年产)则更加长大。冬季捕鱼的时节渐渐到来,渔夫们便准备做鱼窝子。所谓渔夫,其实就是会捕鱼的农民。
秋末冬初,渔夫选择一处河面较宽,水流平稳,水深保持在三四尺深,由泥沙构成的平坦河底,河岸无岩腔岩洞的河边,作为建鱼窝子的地方。用慈竹劈成一寸来宽的篾片,编成四五尺高,孔眼五六寸见方长约三四丈的篱笆,放入选定的水中,靠河岸围城一个半圆,用树桩或竹桩打入河底,将篱笆固定,然后将长长短短的树桠、竹桠丢进去,再抛入几大抱谷桩、谷草,一个鱼窝子就做好了。
随着气温一天天降低,水温也越来越低,鱼儿们看到这样一个舒适而又温暖的所在,进出又很自由,便渐渐地把这里当成了越冬的巢穴,一点也不知这是一个陷阱。到了三九天,气温接近零度,鱼儿们大量的聚集在里面,无忧无虑地打发着时光,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。此时,捕捞的时节已经来临。渔夫准备好渔具:一是帘子,其形若窗帘,用竹篾条和棕绳连接而成,高约五尺,长度不定。然后使瓢儿网,口径三尺左右,网眼寸许,有一根木棍长柄。再是鱼篓等物。一切准备好后,渔夫喝下一碗烧酒,脱光衣服下水作业。一般是两人配合,迅速将帘子展开插入水底,将鱼窝子围起来,两端与河岸交接处嵌入岸中封牢,再用木桩、绳子将帘子牢牢绑好固定,这样,窝子里的鱼儿便与外界隔离,成了瓮中之鳖。幼小的鱼儿们全然不知,老练的大鱼虽感到形势不妙,但为时已晚,此时渔夫上得岸来,披上衣服,再喝几口烧酒,然后将窝子头的树桠、竹桠、稻草、篱笆等杂物一一打捞上岸。鱼儿们知道大事不好,躁动不安,纷纷使出跳龙门的看家本领,鱼儿越大,跳得越高,有点一跳几高,跳到帘子外面的摇头摆尾而去,依还掉落在帘子内的,稍事休息后鼓起勇气又跳。一尾尾金红色的鲤鱼,大的一两尺,小的几寸长,噼噼啪啪,此起彼落,那场面实在壮观,真是水不紧鱼不跳。此时渔夫岂能容忍鱼儿们肆意逃窜,顾不得三九严冬手僵脚硬,猛喝几口烧酒,纵深跳入水中,奋力挥动瓢儿网,左右捕捞。一瓢儿舀起来,大的三五条,小的数不清。慌乱中的鱼儿们在水中左冲又突,在帘子上、渔夫的脚杆上猛烈碰撞,最终还是被舀入瓢儿网中。但也有不少幸漏网。估计在下帘子之初逃走和后来跳走以及漏网的鱼儿至少有三分之一。随着捕捞的进展,窝子头的鱼儿越来越少,约莫煮一顿饭的功夫,捕捞便告结束,窝子头的水已混浊不堪。渔夫撒起帘子,将装满鲤鱼鲫鱼、乌鱼的鱼篓抬起,换一处水又深又清亮的地方放下,用盖子盖好,捆绑结实。那一篓子鱼少说也有一两百斤。团鱼会钻入泥沙驾土遁逃走,乌鱼往往在洞穴中,鲶鱼很少进窝子,因此它们不会落网。
然而那时农村中一般人是不吃鱼的,尤其是大鱼,更没有人吃,渔夫只能将鱼运进城去出卖,价钱也很低廉(其实好多人买去也是放生)。
像这样的鱼窝子,在双流县城以下至三河口,每年约有一二十处,但其所捕之鱼,还是少数,到了次年春天,依然是芥子开花花,鲤鱼遍沟爬,芥子结豆豆,鲤鱼遍沟走。鱼儿们又开始产子,孵化,繁衍,延续着自己的种群。
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,水利设施和沟渠的改造,各种新技术的推广,化肥农的滥用,昔日鱼儿们的天堂早已不复存在,西门大河也没有了踪影。市场上肥鱼虽然不少,但全部来自人工养殖。取代西门大河的城关斗渠也失去了灌溉农田的功效,成了众多楼盘下化粪池溢流的去处。
(字数:2339 )写优秀作文必备,成语查询工具:://www.dxzw/c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