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一生下来便活在了一个小屋里,通过年龄的长大,生活阅历的积累,生活经验的丰富,在一扇窗渐渐为我们打开,我们看到了雨露、朝阳、彩虹,这一切美好的自然景物,也看见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恨,看见了什么是生活,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未来。我们从窗前中看到的一切,便以为那便是一切,似乎不曾发现那不断扩大的窗框,始终都没有消失。
就拿范进来说吧!对,就是那个花了大半辈去考功名,中举后高兴得发疯的那个老头,老师告诉我们范进深受科举制的毒害,然后说那些在范进考上后恭维他的人是多么趋炎附势,卑鄙虚伪。但是你如果身处那个年代,我们否认他的人生是失败的吗?当然不能。要是那时有记者、媒体,他的励志事迹一定会被传得沸沸扬扬,接着会有更多的人来歌颂他、赞扬他。是什么导致了以上的因果?是当时世人看待世事的窗框不同,这个框由当时文化、制度、物质水平、精神水平等构成,它决定了人们思想的角度与广度、看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事物的方法。就像范进中举后,旁人看到的是一个老头子倏地成为了老爷,得巴结他,和他搞好关系,不会有人说人范进被功名冲昏了头脑。
这是古代人民思想的狭隘性,我们察觉了它,并不代表我们的窗框完完全全有别人古人,毕竟,如今巴结他人的事还没有绝迹,也不能代表我们都已站在门外,看清了世界的一切,毕竟,对于一百年后,两百年后,我们又会是那些囿于制度、物资的俗人。
几百年后,我们知道一切会变,而且无法预料未来的发展,就像开创帝王制的秦始王猜不到如今的资本资本主义制度、社会主义制度;创立科举的隋炀帝猜不到今天的高考一样。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,当我们成为历史课本里的一行行文字时,其中会不会有像21世纪早期,中国学生深受高考制毒害这样的批判似的话语。是的,我们都将会成为过去时,但这不意味着,目前桎梏我们的窗口没有意义,并不代表我们将永远呆在窗前。我们的存在是为了冲破现在的窗口,置身于真理的门外,一个社会的发展,一直都是从一个小黑屋到更大的小黑屋,为了我们的窗口更大,为了装下更多的光明。
正如16世纪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一样,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觉者,他冲破了窗子,他化身烈火焚尽了代表无知的黑屋,置身于门外。如今,21世纪的人们面临的问题是是否应该发展转基因、克隆人我不知道这些问题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,过去的布鲁诺是对教会权威的挑战,如今是人类对自然无穷魅力的觊觎。布鲁诺的勇敢为我们带来了真理,现代科技上的一些难题,是不是应该挑战?答案显而易见。
人类的发展,一直是不断地从窗前到门外,再从门外到窗前过去是这样,未来也是这样。我们因此看得更高,走得更远!